江苏省十五规划教育课题结题报告案例

分类:课题研究成功案例 发表时间:2019-03-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适应性研究”成果公报,本文仅为结题报告案例,以供参考。

江苏省十五规划教育课题结题报告案例

  由西南师范大学陈时见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适应性研究”(课题批准号:BAA030014),日前通过了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公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一)多元文化成为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分析视角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碰撞的时代,各种文化并存并相互影响。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维护着本民族的特性,在其固有的轨道上发展,同时又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创了世界文化既全球化又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无处不在,而融合与创新也日益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影响和冲突越来越深刻影响着历史进程,因而,多元文化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世界各国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区域、社会、群体和阶层等特定的系统中,同时存在的、相互联系且各具特征的几种文化。它不同于以往的文化存在方式,在空间上具有多样性,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多元文化内含着对文化的几个基本假设:一是文化的平等性。社会是由不同民族、不同群体所组成,社会成分的多元化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各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并无优劣贵贱之分,因而各种文化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二是文化的交往性。多元文化既然是指在一个区域联合体、社会共同体和集体群体等系统内共存的,并在系统结构中存在着一定相互联系的文化,那么,交流和交往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多种文化存在的基础。三是文化的差异性。各民族或集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通过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过程而逐渐确立起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或集团的文化各具特色,表现出多元发展的特性。即使是在同一性质的群体、集团的社会内,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各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文化的自我更新、创造、变革的内在机制不同,同一性质的文化在同一社会的不同区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历史时期,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四是文化的内聚性。不同的文化之所以能共存于一个共同体内,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各种文化不仅存在着彼此的差异性,而且存在着彼此间的共同性,即各种文化间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元文化的实质就是提供处理两种以上文化间相互关系的态度和方法。多元文化不简单是指文化多样的问题,并不仅仅指多种文化的简单排列,而更侧重于多种文化互相交叉和影响。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关系,而且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基础。

  多元文化已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现象,相对于其他文化现象有自身的特殊之处。它不仅是一种静态的现象,而且超出了现象的范畴,可以是一种动态的分析问题的视角、方法。视角之所以成为视角,是因为透过它可以分析其它现象,而多元文化恰恰符合这一特征,虽然它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却又超出了现象的范畴而上升为一种分析、看待问题的方法。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分析教育的方法。

  (二)多元文化与教育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多元文化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文化发展进程中一个特征,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冲击是非常明显和深刻的。在一个文化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的社会,拥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个人或群体是文化冲突和文化分歧的重要原因。教育与文化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使教育中各个方面都深深打上文化的烙印。一方面是多元文化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另一方面教育又无时不在地以程度不同的方式反映、作用于多元文化。

  1.多元文化促进了教育思维的变革

  思维方式的革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教育领域内许多问题的解决,要靠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和革新。多元文化是一种新思维,它要求人们从传统的一元式思想方法转变到多元式思想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多元的教育思维方式要求研究者把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不确定性贯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给个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挥创造性提供巨大的活动空间。从宏观上看,多元的教育思维方式就表现为学制上的多元化,学校类型上的多元化,课程上的多元化和教学模式上的多元化等多个领域的多元化;从微观上看,表现为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课程实施等多个方面的多元化。

  2.多元文化加快了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教育民主与多元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教育民主意味着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这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多元文化教育可以确保来自不同种族的受教育者均获得平等一致的受教育机会,而且可以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与课程建构中融入更加广泛的种族观与民族观。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是实现教育民主的重要途径。坚强有力的多元文化教育体系的建立必定会在实现民主社会的终极理想与固有价值方面发挥出不可低估的作用。教育民主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的平等。

  3.多元文化推动了多元教育模式的建立

  多元文化强调,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因素,异国之间的文化应该保持着积极的交流和相互的充实。由于现代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多元化的现象,教育也随之被设计成能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相互理解与丰富的过程。进行这种教育的真正方式不应是局限于提供一些补充性内容,或局限于辅助性教学活动或某些学科,而应是推动学科教学和整个学校结构的改革。多元化教育的目的应是从理解自己人民的文化发展到鉴赏其他国家的文化,从而使学习者能够鉴赏世界性的文化。教育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教育目标的多元;课程内容的多元;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办学形式的多元。

  4.多元文化促进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多元文化教育伴随现代世界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包含着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的全球性敏感问题,涉及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公民,涉及教育的所有方面及其整体改革。多元文化教育使人们学会如何通过教育来预防冲突,遏制战争,创造和平,创造幸福和未来。多元化教育通过增进各民族了解来缓和民族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通过对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益于民族文化应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冲击,促进民族文化的更新与进步;通过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的强大与民族的昌盛;通过倡导对他民族文化的承认、理解与尊重,促进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民众之间的宽容、沟通与尊重,促进人类和平。

  (三)多元文化提出了学校教育变革多样化的要求

  就我国而言,教育中的多元文化因素可以说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传统,它们各自反映出不同文化水平和不同层次的历史文化特点;另一方面,社会整个文化性质、文化特点表现出一种多元并存混合的局面。从文化性质上看,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文化与反映现代工商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现代文化并存。这些多元文化在教育中都会有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必须在教育中确立多元文化观念,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念和跨文化适应力和发展力,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宽容、公平、尊重以及自由思考的品质。同时教育发展应坚持多元视野和个性指向,进行结构统整,以培养所有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世界和平,承担起全球化时代的使命。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学校也必然处于强大的变革风暴之中,并明显具有了新时代的特征。一是全球化的世界背景让学校变革具有国际性。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承载主体,受到全球化影响和制约的程度比其他领域都要强烈和鲜明的多,这种影响体现在学校变革的过程中就是当今的学校变革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要求必须具有国际性的胸怀和视野。二是信息化的教育资源让学校变革具有立体性。与传统的学校教育资源相比,信息化的教育资源具有处理数字化、存储光盘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等特征,同时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智能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三是多元文化的现实需求促使学校变革具有多样性,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多样化的国家,反映到文化上也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性。这必然要求学校在变革的目标、方式、渠道、任务等方面必须多样性。

  (四)教师适应与学校教育变革存在着互适与互促的关系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学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学校教育变革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教师的适应是学校教育变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学校教育变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完善教育行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教师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适应是教育改革和学校变革取得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对学校变革的适应性。同时学校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相应地转变其职责,以适应学校不断变革的需要。教师也正是在不断的适应过程中提高其整体素质。教师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强化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实现传统职责向现代职责的转变,才能真正适应学校教育变革的要求。

  1.教师适应能有效地推动学校变革

  学校教育变革是否能取得成功,关键还在于学校教师的发展状况和对教育改革的适应性程度。如果教师对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就会有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状态,也能较快地转变传统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能自觉地将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教学工作中去,积极投身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抓住每一个学习和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带动其他的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变革,减少学校变革的阻力,使得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教师适应学校变革,就能集理论涵养与务实精神于一身,注重不断学习,就会立足于学校的现在,着眼于学校的未来,对学校的全局发展有着通盘的思考与认识,注意树立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2.教师适应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教师要增强自身对教育发展和学校变革的适应性,需要自觉地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意思。在观念上,要积极地用新的教育观念取代传统教育观念;在知识方面,要进一步拓宽知识层面、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业务能力方面,需要提高教学实施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学会使用新的教学手段。还主动与同事进行交流与学习,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为增强自身的适应性,教师根据外界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高自己对外界以及对教育的适应能力,适应时代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样,在自主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3.教师适应能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教师适应学校变革,能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方法,具体落实到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因素。教师适应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的理念,掌握新的方式与方法,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学会新的教学技能,较快地实现角色的转变,更加积极地推动教育教学工作。

  (五)西南多民族聚居区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

  选择西南地区,这不仅是因为课题组成员所处的地域关系,主要因为西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多种少数民族长期共存共处,各民族不仅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民族间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对西南地区学校教育变革、教师适应和教师发展的现实考察,属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适应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所探讨的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也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的。

  基于此,课题组把多元文化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一种看待教育问题的理念,一种分析教育问题方法论。通过分析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来揭示西南地区学校教育变革所应坚持的多元文化视野,同时基于多元文化视野,分别对该地区学校教育变革、教师适应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该地区学校教育变革、教师适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不仅分析了该地区学校教育变革对教师适应、教师适应对教师发展所提出的要求,而且还揭示了该地区学校教育变革作为教师专业发展重要力量资源的深刻意义。

  二、研究指导思想和研究基础

  在课题研究中,研究者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着眼于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的同步进行。以多元文化为分析视角,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的关系,分析多元文化对传统课程的挑战以及多元文化视野下课程的理论建构和具体实施。

  该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以已有的教育哲学、心理学、现代课程论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作为支撑该课题的理论基础。另外,该课题的理论基础还来源于课题组成员,特别是课题组负责人陈时见教授十几年来对少数民族教育、课程教学论、多元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的成果。如陈时见教授的专著《走向创新教育:教育变革的反思与前瞻》、《课堂学习论》、《比较教学论》、《边际解读:广西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与变革研究》、《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曾经发表在国内外核心级刊物的文章如“On reform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人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西南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发展之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学校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论新时期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教师教育发展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元文化与课程发展》、《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 《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批评》、《走向创新教育:国际视野下的反思与建构》、 《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互适与互促:民族教育与民族社会现代化的双重变奏》、《角色转换:教育学教学改革的跨世纪断想》、《从少数民族人口状况看民族教育发展战略》等,都为该课题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结论

  (一)研究方法

  该课题研究内容较多,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主要采用文献法、团体测量法、个人访谈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一是文献法。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多元文化理念以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适应性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并对有关文献进行认真收集、查阅、分析、整理,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有关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二是团体测量法。采用自编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调查问卷》。

  三是个人访谈法。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分别对各个地域和学校的校长、教师以及各地教育局的领导教研员进行访谈。

  四是个案分析法。课题组研究人员对各地教师建立长期联系,并进行跟踪调查,随时了解教师在学校变革背景下的情况。

  五是行动研究法。课题组研究人员与学校针对具体问题,不断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用以指导学校教育变革,同时根据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研究成果及时在学校教育改革中进行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研究主要结论

  该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三本学术专著:《学校教育变革的反思》(中国文史出版社)、《全球化视野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商务印书馆),近70万字。《学校教育变革的反思》和《全球化视野下的多元文化教育》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适应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是课题的总结性研究成果,既是基于前期的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和个案研究,又是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和个案研究的深化、总结与提升。

  1.《学校教育变革的反思》的主要观点

  该书主要论述了学校教育面临知识经济、科学技术革命、多元文化对教育的挑战,分析了当前学校生存环境的变化,提出社会参与成为制约学校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成为改变学校生存状态的新型动力、更新与创造成为学校与新时代相联结的重要特征等观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学校教育发展的选择,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坚持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要形成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终身教育指导下的教育革新原则,要建立与新时代相联接的课程与教学模式,要不断推进教育民主化和教师专业化。

  该书还着力阐述了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课程改革,分析了传统课程的弊端和原因,强调了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弘扬主体;结合实践;重视个性;强化基础;强调综合,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改革要加强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要注重科学精神教育,要建立多元的课程结构,要加强信息与技术课程,要开设综合课程,要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该书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教育的冲击与促进,论述了多媒体与 l弧络技术背景下学习的变革,即由维持到创新——学习结点的更变;由封闭走向开放——学习时空的拓展;由间接走向直观——学习内容的生动化;由被动走向主动——学习动力的转换;由共性走向个性——学习模式的转型。

  该书分析了教师职责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即知识学习过程中由“传授者”转变为“激励者”;在师生双边活动中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在学生品德培养中由“复制者”变为“生产者”。由此,教师专业化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和专家,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成为美的体现者和创造者。

  2.《全球化视野下的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观点

  该书阐述了全球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全球化视野下教育发展状况。并深入探讨了多元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的关系,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文化轨迹:(1)由一元走向多元;(2)由隔膜走向理解;(3)由教学范式走向学习范式; (4)由封闭走向开放; (5)由狭隘走向宽广。

  该书还总结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分析了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研究。在研究外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论述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现状,分析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问题。如: (1)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2)研究缺乏理论深度;(3)理论研究脱离教育实践; (4)缺乏本土化研究; (5)研究单向度发展; (6)研究多集中于外语教学界。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进行了展望: (1)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合纵连横; (2)纵深发展与横向扩展齐头并进; (3)学科领域研究不断扩展; (4)理论研究与现象研究同步进行。

  该书还明确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和课程,分析了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条件;阐述了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途径: (1)开设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 (2)专题讲座; (3)学科渗透;(4)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5)通过学校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并就如何选择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案例进行了探讨。

  该书还归纳总结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与方法,如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人种志研究法、访谈法等。

  该书最后还探讨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国际动向、实践模式、发展的双重性以及赋予多元文化教育提高世界文化发展力和培养跨文化新型人才的使命。

  3.《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的主要观点

  该书论述了多元文化的理念并分析了多元文化对教育的促进作用。(1)多元文化拓宽了教育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2)多元文化加快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3)多元文化推动多元教育模式的建立。 (4)多元文化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最后,概述了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教育发展。 (1)坚持多元文化的理念,推动文化教育的多样化发展。(2)保持开放的视野,促进各种文化教育的相互尊重与合作。 (3)发展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力和发展力。

  该书概述了学校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 (1)学校教育面临的社会背景:知识经济的挑战;科学技术的挑战;多元文化的挑战。 (2)学校自身生存环境的变化:学校发展的质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会的参与;学校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技术;学校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更新与创造。其次,分析了学校教育变革的基本特征。 (1)全球化的世界背景让学校变革具有国际性。 (2)信息化的教育资源让学校变革具有立体性。 (3)多元文化的现实需求促使学校变革具有多样性。再次,论述了学校教育变革的现状、影响因素。最后,分析了学校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 (1)继续推进和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2)科学倡导和有效实施校本管理。 (3)深入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 (4)重新构建基于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5)倡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

  该书进一步阐述了教师职责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1)知识学习过程中由“传授者”转变为“激励者”。 (2)在师生双边活动中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 (3)在学生品德培养中由“复制者”变为“生产者”。其次,论述了教师适应的内涵、内容、表现和意义。再次,分析教师适应的基本条件。 (1)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适应的内部条件。 (2)社会支持系统是教师适应的外部条件。最后,概述了教师适应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促进教师适应的策略。认为促进教师适应的策略主要包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教师自主发展;推动教师团队合作;建立教师发展机制。

  该书还论述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结构。 (1)优良的思想品德素养。(2)综合的文化素养。 (3)良好的身心素养。 (4)科学的能力结构。(5)先进的教育观念。其次,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1)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经济待遇和工作条件的改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实施严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制定政策性法规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律支持;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体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的伙伴关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全国性的教师专业组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保障。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形成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反思的精神;强化自我更新的意识。最后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走向。 (1)更新教育观念。 (2)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3)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4)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

  该书最后还深入分析了学校教育变革的基本走向。其次,阐述了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关系。再次,概述了学校教育变革对教师适应的要求。 (1)成为专业化教师。 (2)成为发展型教师。(3)成为引导型教师。 (4)成为研究型教师。 (5)成为创新型教师。最后,论述了教师在学校教育变革中发展,并进行了个案分析。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学术专著

  1.陈时见主编.学校教育变革的反思.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2.陈时见主编.全球化视野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陈时见主编.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二)系列论文

  1.陈时见.人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Shijian Chen.On reform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reriod of China.ANICESHIKA,2007.14(2)

  3.陈时见.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4.陈时见.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5,(11)

  5.陈时见.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课程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五、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第一,通过课题研究,使许多学校深刻理解学校教育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在具体学校教育变革中,能较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基本改变过去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阻抗关系,实现学校变革以强大的组织力量推动教师发展,教师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和优化学校教育变革的良性循环。

  第二,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调研学校将更清晰地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学校深化课程改革,能积极倡导和有效实施校本管理,建构基于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同时教师也不断更新教师的观念,逐渐由知识“传授者”变为“激励者”,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由“复制者”变为“生产者”。教师在心理、知识能力以及教学实践方面能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适应学校组织及其变革,适应新课程。

  第三,通过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学术论文,扩大了该课题的社会影响。这些论文是对西南地区一线教师的适应性以及学校教育变革状况的总结,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第四,培养锻炼了一支科研队伍。经过多年的合作研究,十几位高校的老师和研究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中,通过交流沟通、实践合作,他们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为他们今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了基础。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该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但研究的深度还不够。限于时间、精力和财力的限制,调查范围也比较有限,仅仅限于西南地区的部分省市学校,所获得数据的代表性、典型性稍有不足。

  (二)今后的研究设想

  1.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2.扩大调研范围,适当增加调研省市及其下属学校的数量,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变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同时适当增加样本量,提高调研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西南地区学校教育变革和教师适应性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

  3.加强实验研究,总结归纳出学校教育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和具体方案。

本文由亿百出版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名称:江苏省十五规划教育课题结题报告案例

文章地址:http://www.ybchuban.com/ktal/10604.html

上一篇:案例指导:如何发现课题 下一篇:幼儿园微型课题范例

相关阅读

热门问题

最新课题信息

推荐阅读

评职称成果相关问答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资源
享受更多优惠